1996年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获博士学位;1999年-2002年,于美国国家实验室CEBAF从事博士后研究。
学习经历
工作经历
2009年,“第六届全球华人物理大会”和“中美强子物理会议”地方组委会联合主席。
教学及指导研究生情况
胡碧涛教授通过电子极化转移,得到了2D和4He核中质子的形状因子,凸现了电子极化转移法与Rosenbluth法所得结果的差异,刺激了相关研究;得到了高电荷态离子与团簇在晶体表面掠射过程中,能损、电子辐射、x射线辐射以及出射离子状态对晶体表面结构的依赖关系;在理论上实现了谐波平台处强度达3-4个量级的增强,产生了24-as这一脉宽极窄的孤立阿秒脉冲以及亚100-as、中心波长可调的孤立阿秒脉冲,在阿秒尺度控制了高次谐波产生的电离过程,在实验上实现了三次谐波超过三个量级的增强;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、科技部国际合作等项目;举办了教学会议1次,国际学术会议2次,其中一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、规模达600余人;获宝钢优秀教师奖,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与省级教学名师称号;所讲授的原子核物理入选甘肃省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双语课程;所率领的教学团队入选省级教学团队。